朱熹讀書除了強調“用心”和“熟讀成誦”外,還倡導“循序而精致”和“學原于思”。“循序而精致”即是循序漸進;“學原于思”即是精于思考。
先談循序漸進。朱熹說:“讀書法,莫貴于循序而精致。”循序漸進,由粗至精是讀書人應遵循的方法和規(guī)律。所以朱熹又說:“學者自博而約,自易而難,自近而遠,乃得其序。”“讀書之法,既先識得他外面一個皮殼了,又次識得他里面骨髓方好。”讀書應當先觀其大體,先通懂粗懂,然后再細讀精讀,深入了解書中的奧妙。以讀“四書”為例,朱熹規(guī)定“某要人先讀《大學》,以定其規(guī)模;次讀《論語》,以立其根本;次讀《孟子》,以觀其發(fā)越;次讀《中庸》,以求古人之微妙處?!洞髮W》一篇,有等級次第,總作一處易曉,宜先看;《論語》卻實,但言語散見,初看亦難;《孟子》在感激興發(fā)人心處;《中庸》亦難讀,看三書后,方宜讀之。”《大學》的規(guī)模是三綱八目,《論語》的根本是“吾道一貫之,”《孟子》的發(fā)越是“存心”、“養(yǎng)心”,“盡心——知性——知天,”《中庸》的微妙是“誠”。朱熹“四書”學就是以這傳統(tǒng)儒學文化四條精神血脈構成一個龐大理學體系。
再談精于思考。朱熹說:“學原于思”。因為真正的知識并不是來自書本,而是來自思考。所以,讀書若不加以思考,是無從發(fā)現疑問、進而辨疑解難的。朱熹自宋慶元二年至慶元六年五月,相繼寫成的《楚辭集注》、《楚辭辨證》、《楚辭音考》和《楚辭后語》四部著作,是他積40余年攻讀《楚辭》、精于思考的讀書心得。在朱熹之前,從東漢王逸《楚辭章句》到南宋洪興祖《楚辭補注》,都偏重章句名物的訓詁,不脫漢儒說經習氣,忽視對楚辭作品旨意義理之闡發(fā)與領會。而朱熹《楚辭集注》則力矯前人注解《楚辭》通病,完全仿照《詩集傳》體例、格局,《詩》六義成了他建造《楚辭》學體系的構架與模式,以《詩》學解說《楚辭》學,詩騷溝通;訓詁、聲韻、義理兼重。突出對字義章意的解釋,克服漢以來注解《楚辭》上偏重章句訓詁的經師風習,建立起一個字、音、義三者統(tǒng)一的《楚辭》解說體系。朱熹借注《楚辭》重塑了屈原忠君愛國的歷史形象,宣揚了理學人本主義。從歷代學者詮釋《楚辭》的史實說明,讀書是為了思考,這類人的確很少,朱熹是其中一個,從東漢到宋一千多年間,只有朱熹才寫出《楚辭集注》這樣一部不失為宋代知識分子思想解放運動中劃時代的楚辭學著作。
總之,朱熹的讀書方法,構成了一個完整的體系,此體系是他在讀書窮理的總目標下建立起來的。他的讀書志向是走圣賢之道;他的讀書態(tài)度是專心致志;他的讀書方法是熟讀成誦;而循序漸進、精于思考則是他辨疑解難、圣經賢傳的根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