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青青手机视频在线观看,中文字幕老视频平台网站,国产在线精品观看一区,天天干天天草天天av,2023草草影院最新入口,日本黄色网站在线视频,亚洲日本欧美产综合在线

網站首頁 | 網站地圖

大國新村
首頁 > 原創(chuàng)精品 > 重大問題研究 > 國際觀察 > 正文

歐洲主權債務危機的政治影響

歐洲主權債務危機帶來的政治影響是多方面的。在民族國家層面,歐債危機對傳統(tǒng)的政黨政治和政府政策產生了影響;在地緣政治層面,影響主要體現為歐洲國家之間新的力量轉移;在歐盟層面,歐債危機不僅對歐盟自身的合法性與決策程序,而且也對歐盟的對外影響力造成了一定的沖擊。

(一)民族國家層面:對傳統(tǒng)政黨政治的影響

自歐洲主權債務危機爆發(fā)以來,先后有多個國家發(fā)生了政局變化,甚至是政治動蕩。執(zhí)政黨或執(zhí)政聯盟首當其沖,它們普遍成為選民表達不滿的“替罪羊”:幾乎所有任期屆滿的執(zhí)政黨或執(zhí)政聯盟在大選中均未能取得連勝(其中包括英國和法國)。在其他一些國家,由于執(zhí)政聯盟無法就解決債務危機的政策達成一致,政府被迫提前下臺或重組,例如荷蘭和羅馬尼亞、匈牙利等國。這其中,有些國家的執(zhí)政黨或執(zhí)政聯盟的確難辭其咎;但有些則完全是債務危機的犧牲品。當然,此類政權更迭僅是一些表象,而在這些表象的背后,是債務危機對歐洲傳統(tǒng)政黨政治造成的沖擊。

在整個債務危機的發(fā)生和演變過程中,歐洲各國的主流政黨承受著巨大壓力,而無論是傳統(tǒng)左翼還是右翼政黨都無法拿出有效的應對方案,且二者在大的方向性問題上并不存在原則性區(qū)別。特別是左翼政黨,基本上接受了右翼的新自由主義主張,尤其是削減社會福利開支的政策,從而引發(fā)民眾對傳統(tǒng)“全民政黨”的信任危機。而且,這種“不信任”直接作用于歐洲國家的政治版圖,使得政黨格局在一定程度上被改變,傳統(tǒng)的“全民政黨”力量受到侵蝕,而極端勢力和小黨派的力量在上升。在這種情況下,歐洲一些國家的政策出現“向右轉”的趨向。

1.極右和極左翼勢力在歐洲政壇抬頭

歐洲的極右翼政黨提出的反對緊縮、反對歐元以及反對向重債國提供救助等主張,充分迎合了選民對執(zhí)政黨削減工資與福利、增加稅收等政策的不滿心理,因而增強了其在歐洲多個國家的政治影響力。例如,法國的國民陣線在經歷了一段時期的衰退之后,金融危機爆發(fā)以來重又贏得選民支持。在2012年5月的法國總統(tǒng)選舉首輪投票中,馬琳·勒龐(Marine Le Pen)獲得了將近18%的選票,得票率位居第三。盡管她未能進入第二輪選舉,但法國這種兩輪投票制的特點決定選民在第一輪投票中更傾向于表達自己的真實意愿(在第二輪投票中才是“用頭腦投票”)。[1]

在國民議會選舉中,國民陣線獲得了2個議席,這是該黨1986年以來再次進入議會。在北歐,或是由于主流政黨解決債務危機不力,或是由于民眾對救助其他國家不滿,極右翼政黨力量顯著上升:丹麥人民黨成為議會第三大黨,擁有179個議席中的22個;瑞典民主黨在2010年的議會選舉中獲得20個議席,第一次進入議會;正統(tǒng)芬蘭人黨在2011年的議會選舉中躍升為第三大黨。

在其他國家,極右翼政黨繼續(xù)保持著以往的影響力,例如,在荷蘭,海爾特·維爾德斯(Geert Wilders)領導的新自由黨(PVV)自2010年議會選舉至今,一直保持著第三大黨的地位,并且,正是由于該黨反對聯合政府提出的削減赤字計劃,才導致內閣2012年4月集體辭職。而在希臘這個受到債務危機打擊最沉重的國家,右翼勢力也在崛起。在2012年的兩次議會選舉中,金色黎明黨均獲得將近7%的選票,分別獲得21個和18個議席,是1974年軍人獨裁政府被推翻以來極右翼政黨首次進入議會。

與此同時,由于提出了反對緊縮、維護弱勢群體利益等主張,歐洲的極左翼政黨也在一定程度上受益于債務危機。無論是在2009年的歐洲議會選舉、還是在多個歐洲國家的議會選舉中,極左翼政黨都小有斬獲,其力量有所上升。例如,在2012年法國總統(tǒng)選舉第一輪投票中,“左翼陣線”候選人梅朗雄(Jean-Luc Mélenchon)獲得了11.7%的選票;在荷蘭,極左翼社會黨在2012年9月的選舉中成為第四大黨;而在希臘2012年的兩次議會選舉中,強烈反對歐盟救助條款的左翼激進聯盟(Syriza)分別獲得52個和71個議席,從第五大黨躍升為第二大黨。當然,從總體上看,極左翼政黨在歐洲仍然處于相對邊緣的位置,但已經成為歐洲政治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2]

2.小黨興起,政黨力量分散

選民對主流政黨應對債務危機的政策普遍不滿,因而將選票投給以前的一些邊緣政黨,使其獲得了增加支持率的機會,也使得主流政黨獲得的支持率和凝聚力下降,導致政黨力量進一步分散。最典型的例子是希臘。1974年以來,新民主黨和泛希臘社會主義運動黨一直輪流執(zhí)政,除了少數例外,1981年以來兩黨在議會選舉中的得票率總和基本上在80%以上。而在2012年的兩次選舉中,兩黨加起來得票率僅為32%和40%。除這兩個政黨之外,得票率超過3%,有資格進入議會的政黨還有5個。最終結果是希臘不得不組成三黨聯合政府。

甚至在英國這樣多年保持穩(wěn)定的兩黨制國家,也因選民反對兩大黨的政策而導致2010年出現了二戰(zhàn)后的首個聯合政府,從而打破了保守黨與工黨輪流執(zhí)政的格局。這樣一來,政黨力量的分散加大了決策過程中的妥協性,削弱了政策執(zhí)行的有效性,也使得改革力度較大的政策更加難以推行,使政局不穩(wěn)的可能性增加。而且,小黨一旦進入議會,就有機會推行有利于本黨未來進一步執(zhí)政的改革措施,從而給今后的歐洲政壇增添了新的不確定因素。

在這種情況下,歐洲國家的政策,特別是社會政策,出現了“向右轉”的趨勢。主要原因在于,極端力量在歐洲的上升與民粹主義和民族主義情緒交織在一起,使得在除德國和伊比利亞半島以外的幾乎所有歐洲國家,都出現了民粹主義上升態(tài)勢,有歐洲輿論甚至號召民眾回歸“民族國家”,提倡“本民族優(yōu)先”。[3]

此外,打著反移民、反伊斯蘭主義旗號的民粹主義在最近10年也有所抬頭。而且,民粹主義的興起與多種現象有關。但是,債務危機給這種現象制造了溫床,打著民粹主義旗號的政治力量在民眾中的聲望不斷提高,而歐洲的主流政黨不僅對此缺乏有效的回應。更有甚者,為了留住或獲取選民的支持,主流政黨還吸納了民粹主義的一些主張,再加上一些國家的極右翼政黨甚至進入到了政府之中,因而可能影響未來整個歐洲政治“向右轉”,特別是在移民政策等方面。這類情況已經出現在英國、法國和丹麥等國。

(二)地緣政治層面:成員國之間新的力量轉移

在應對歐債危機的過程中,歐盟成員國之間的利益分歧和矛盾日益突出,力量對比也在發(fā)生變化,原有的均衡體系有可能被打破,從而帶來地緣政治方面的變化。

第一,在尋求債務危機解決途徑的過程中,德國成為歐盟無可爭議的領導者。盡管德國經濟在2009年遭受重創(chuàng),但自2010年起很快復蘇,且實現了持續(xù)增長,就業(yè)也一直保持穩(wěn)定,失業(yè)率僅在5%左右,遠遠低于歐元區(qū)11.6%的平均水平。[4]德國是歐洲最大經濟體,其經濟實力決定了其他歐洲國家寄希望于德國帶領它們走出債務危機,并在金融救助中承擔最大責任。這樣一來,德國通過承擔金融救助的最大份額,影響重債國的經濟與預算政策,進而影響整個歐元區(qū)、甚至歐盟的改革議程,從而使得德國的經濟實力轉化為了政治影響力。這引起其他歐洲國家對德國坐大的擔憂,害怕歐洲的平衡與穩(wěn)定會因此受到影響。“德國的歐洲”還是“歐洲的德國”這個幾乎被遺忘的問題重又成為人們關注的焦點。

第二,德國力量的上升,導致法德“雙引擎”在債務危機的解決過程中轉變?yōu)橐缘聡鵀橹匦?,?ldquo;德法”核心的方向發(fā)展,從而有可能打破兩國之間長期維持的“不平衡中的平衡”(symmetry of asymmetry),[5]“不平衡中的平衡”就是法國在政治方面發(fā)揮領導作用,德國在經濟領域保持領先地位的模式。與此同時,債務危機也進一步暴露了法德兩國之間的一些既有分歧,特別是關于經濟治理改革的重點,以及歐洲央行的作用等問題。法國社會黨領袖奧朗德上臺后,采取了一些不同于其前任薩科奇的做法,從而加大了雙方在一些問題上的矛盾,例如,默克爾力主推行緊縮政策,奧朗德則溫和很多,而且主張優(yōu)先重視經濟增長。另外,在財政監(jiān)管、救助西班牙等問題上,法德兩國也存在著不同見解。但是,面對危機,法德兩國除合作之外別無選擇。

第三,“英國問題”重新浮出水面,再次成為歐洲地緣政治中的一個重要問題。英國在債務危機的解決過程中一再與法德等國家唱反調,特別是在2011年12月召開的歐盟峰會上,法德等國家力圖通過修訂《里斯本條約》,對金融體制進行改革。但是,由于改革可能會損害英國的金融市場,因此首相卡梅倫以不符合本國“國家利益”為由否決了這一動議。為此,其他25個歐盟成員國被迫采取折衷措施,在基礎條約框架之外簽署了一項“財政契約”。

在英國國內,“歐洲懷疑論”一時甚囂塵上,保守黨部分議員甚至呼吁就英國是否將退出歐洲舉行全民公決。英國的立場一度激化了它與其他歐洲國家的矛盾,從而使英國與歐洲的關系問題被置于漩渦的中央。此外,這樣的立場也導致英國在歐盟決策過程中被“邊緣化”。這不僅將對其本身的地位造成影響,而且,如果英國在涉及歐盟的問題上繼續(xù)后退,那么,歐盟大國之間的力量均衡將進一步向德國傾斜,從而帶來相互之間更大程度的不信任和潛在的不安定。

第四,歐元區(qū)國家日益成為歐盟的核心,“雙速歐洲”有可能成為事實。2008年10月,歐元區(qū)國家舉行了首次首腦會議。自此,在債務危機的解決過程中,歐元區(qū)國家一直發(fā)揮著核心作用。2012年3月簽署的“財政契約”規(guī)定,每年應至少召開兩次歐元區(qū)峰會,討論“與貨幣為歐元的締約國共同承擔的特定責任有關的問題”[6],而且還任命了歐元峰會主席,其任期與歐洲理事會主席相同。這樣的規(guī)定將使歐元峰會機制化,從而進一步加強歐元區(qū)國家在整個歐盟的地位和作用,導致“雙速”歐洲的出現并引起非歐元區(qū)國家的不滿和恐慌,加劇歐元區(qū)國家與非歐元區(qū)國家之間的矛盾。正如瑞典財政部長和外交部長在一篇聯署的文章中所說:“目前,越來越多的與27個成員國有關的問題正在由歐元集團,或者是在大的歐洲國家之間通過雙邊方式進行討論,甚至做出決定,這一點令人擔憂。”[7] 與此同時,債務危機也凸顯了北方富裕的工業(yè)化國家與南方國家之間經濟發(fā)展的嚴重失衡,以及大國和小國之間的分歧,從而可能進一步削弱成員之間進行合作的意愿與能力。

(三)歐盟層面:信任危機加深,對外影響力受損

隨著債務危機的惡化,歐盟的民主赤字和合法性危機日益加深,歐盟固有的制度性缺陷也暴露無遺。與此同時,政府間方法在歐盟決策過程中的應用增多,成員國力量進一步凸顯,特別是在共同外交與安全政策領域,從而削弱了歐盟作為一個整體的對外影響力。

首先,債務危機暴露出歐洲聯盟的民主赤字與信任危機在日益加深。歐洲民眾對歐洲統(tǒng)一的支持不斷下降,而“歐洲懷疑論”在很多成員國都有所抬頭,這已經成為歐盟合法性的一個主要挑戰(zhàn)。根據“歐洲晴雨表”最近的一次調查數據[8],盡管仍有超過一半(52%)的民眾支持單一貨幣,但是對歐盟持信任態(tài)度的民眾所占比率急驟下降,從2007年的57%下降到2012年的31%,這是有調查以來的最低值。

歐盟的形象也今非昔比,認為歐盟是正面形象的被調查者所占比例還不到1/3。南歐國家的民眾認為歐盟越來越像一個“緊縮聯盟”,帶來的是艱辛而不是繁榮;而北歐國家的民眾則抱怨歐盟是一個“轉移支付聯盟”。而且,隨著債務危機越拖越久,特別是失業(yè)率的上升,導致歐盟過去幾十年來取得的一些重要成就受到質疑,尤其是歐盟東擴、申根政策、以及勞動者自由流動等。

不僅公眾、甚至一部分精英也對歐洲一體化失去了信任。例如,德國傳統(tǒng)上一直支持歐盟向聯邦方向發(fā)展,但目前,一部分精英、特別是法律界精英反對救助重債國、甚而質疑歐盟合法性的聲音明顯加強[9],德國憲法法院關于《里斯本條約》與財政援助計劃的判決中規(guī)定的一些“紅線”就很能說明這一點[10]。事實上,其核心仍是是否向超國家機構讓渡更多國家主權這一老問題。

作為歐盟合法性主要來源,歐洲議會在解決歐債危機的過程中幾近邊緣化?!独锼贡緱l約》賦予歐洲議會的新權力沒有得到有效實施,該條約的主要設計者之一讓·克勞得·皮利斯(Jean-Claude Piris)甚至因此稱其為一種“相對失敗”。[11]毫無疑問,在未來數年,如何加強歐盟的民主與合法性是歐洲一體化未來發(fā)展必須解決的一項重大挑戰(zhàn)。

第二,債務危機暴露了歐盟決策機制缺陷,歐盟決策向“聯盟”方法轉變。危機解決過程中出現的決策程序冗長、行動能力緩慢、效率低下等問題事實上暴露的是歐盟決策機制的固有缺陷,表明歐盟的機構體系及其法律基礎還不夠完善。特別是,到目前為止,《里斯本條約》提出的機構改革計劃并沒有取得實質性進展。而且,在這一過程中,歐盟決策越來越向“政府間主義”發(fā)展,成員國在決策機制中的重要性再一次得到印證和凸顯。這一點突出地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1)在解決歐債危機的過程中,歐洲理事會的地位和作用得到大幅度提升,成為解決危機的主要機構。它為解決債務危機召開的會議越來越頻繁,提出的動議也越來越細節(jié)化,而《里斯本條約》原本賦予歐洲理事會的作用是“為聯盟的發(fā)展提供必要的推動力,并確定其總體政治方向和優(yōu)先事項”[12],而不是解決具體問題。與此相反,歐盟委員會越來越受到來自于多方面力量的掣肘,盡管其作為歐盟唯一立法動議者的地位并沒有改變;(2)聯盟方法(Union method)以犧牲傳統(tǒng)的共同體方法(Community method)為代價獲得了增強。[13]這其中,德國發(fā)揮了重要的推動作用。2010年11月,默克爾在布魯日歐洲學院發(fā)表演講,呼吁用“聯盟方法”取代共同體方法,加強成員國之間的協調行動,并呼吁歐洲理事會發(fā)揮領導作用。[14]法國積極支持和配合德國的主張,特別是在涉及主權的一些問題上,聯盟方法的應用越來越頻繁,從而弱化了根據傳統(tǒng)的“共同體方法”,委員會應發(fā)揮的核心作用;(3)在解決債務危機的過程中,法德軸心在歐洲一體化中的作用得到進一步強化,特別是在歐盟機構建設和宏觀經濟政策問題上,它們起到的核心作用更加突出。這種趨勢進一步推動了政府間力量的上升。

第三,歐盟對外影響力遭到質疑,而且在外交政策領域出現了回歸“國家化”的傾向。債務危機導致絕大多數歐洲國家的政策向“內視型”發(fā)展,外交領域受到的政治關注減弱;債務危機造成歐洲國家經濟衰退或增長乏力,再加上多數國家面臨著削減赤字的艱巨任務,使得無法拿出更多的財源用于外交領域,也限制了歐盟增加預算的空間(2012年預算從委員會提議的5%的增幅減少到不足2%),特別是限制了其對外援助能力;[15]

此外,歐盟遲遲無法有效解決自身面臨的問題,從而使其治理模式及其一貫宣揚的民主、法治、人權和自由等價值對外部世界的吸引力不可避免地有所下降,其軟實力受到侵蝕。不僅如此,歐債危機給成員國之間造成的緊張與不信任等情緒也不利于歐盟共同外交政策的推行。所以,《里斯本條約》生效以來,歐盟在共同外交與安全政策領域取得的成效甚微。在金融危機背景下,成員國更熱衷于與新興國家發(fā)展雙邊經濟關系,特別是貿易與投資關系,而不是加強共同對外行動。誠然,并非歐洲外交政策的所有方面都同樣受到了債務危機的沖擊,但是,總體上看,債務危機清楚表明,僅有機構創(chuàng)新并不足以使歐洲有效地以一個聲音說話,歐盟要實現《里斯本條約》所規(guī)劃的發(fā)揮全球角色和影響力的宏偉目標,仍然任重道遠。

綜上所述,主權債務危機給歐洲造成的影響是多方面的,歐洲今后不僅將在經濟方面實行緊縮政策,且在政治領域也將進入“緊縮期”——主要表現為歐洲政治一體化和共同外交政策的前進步伐放慢,特別是在外交政策領域,成員國的作用可能更加突出。當然,歐洲一體化幾十年的歷史證明,歐盟總是能夠在危機后“重生”,甚至比危機前更為強大,例如20世紀70年代末至80年代中期的“歐洲硬化癥”,在很多方面都與今天的危機類似,但歐洲最終成功地擺脫了危機,并在一體化進程中取得了重大進步。但是,由于歐洲目前面臨的危機比以往任何時候都要嚴重,因此,這段緊縮期也將比以前更長。

 注釋:

[1] 中青在線:“法國總統(tǒng)大選10大看點”,見http://qnck.cyol.com/html/2012-04/18/nw.D110000qnck_20120418_1-06.htm。

[2] 軒傳新:“經濟危機背景下的歐洲左翼政治現象評析”,載《中共黨史研究》,2012年第4期。

[3] 丁一凡:“從制度層面看歐洲債務危機影響”,http://money.163.com/special/g20cannes_a_01/。

[4] 歐洲統(tǒng)計局2012年9月數字,見http://epp.eurostat.ec.europa.eu/statistics_explained/index.php/Unemployment_statistics。

[5] 這一說法是斯坦利·霍夫曼(Stanley Hoffmann)提出的。轉引自:Ulrike Guérot and Thomas Klau, “After Merkozy: How France and Germany can make Europe work”, http://ecfr.eu/page/-/ECFR56_FRANCE_GERMANY_BRIEF_AW.pdf.

[6] 葉斌、李靖堃譯:“經濟貨幣聯盟穩(wěn)定、協調與治理條約”,載周弘主編:《歐洲發(fā)展報告2011-2012年》,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2年,第338頁。

[7] Anders Borg & Carl Bildt, “The dangers of two-speed Europe”, http://government.se/sb/d/14197/a/175113.

[8] “歐洲晴雨表”的“Standard Eurobarameter”開始于1973年,其內容主要是調查歐洲民眾對一體化的支持程度,每年進行兩次調查,每次的調查人數為1000人。截止到寫作本文之時,最近的一次調查是在2012年7月進行的,其結果參見:Eurobarameter 77: “Public Opinion in the European Union”, http://ec.europa.eu/public_opinion/archives/eb/eb77/eb77_first_en.pdf.

[9] Timo Behr & Niklas Helwig, “Constructing a German Europe?”, http://www.fiia.fi/assets/publications/bp99.pdf;張?。?ldquo;德國‘疑歐’心態(tài)為何加重”,http://world.people.com.cn/GB/14549/13034034.html。

[10] 盡管在這兩個案件中,德國憲法法院都做出了有利于歐洲一體化的判決結果,但施加了諸多限制。特別是規(guī)定,要強化聯邦議會對歐洲一體化的參與權;規(guī)定德國政府參與救助必須獲得本國議會預算委員會的批準,并禁止議會設立永久性機制,為其他成員國的決定承擔責任,等等。

[11] Jean-Claude Piris, “The Future of Europe: towards a two-speed European Union’, http://esharp.eu/essay/2-the-future-of-europe-towards-a-two-speed-european-union/.

[12] 《歐洲聯盟條約》第15條第1款,見程衛(wèi)東、李靖堃譯:《歐洲聯盟基礎條約——經〈里斯本條約〉修訂》,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0年,第38頁。

[13] Daniel MÖckli, “The strategic weakening of debt-ridden Europe”, http://www.sta.ethz.ch/content/download/2945/16683/version/5/file/ST-2012-Europe.pdf.

[14] “Speech by Federal Chancellor Angela Merkel at the opening ceremony of the 61st academic year of the College of Europe in Bruges on 2 November 2010”, http://www.bruessel.diplo.de/contentblob/2959854/Daten/945677/DD_RedeMerkelEuropakollegEN.pdf.

[15] “European Union to cut aid to 19 emerging countries”, http://www.2point6billion.com/news/2011/12/09/european-union-to-cut-aid-to-19-emerging-economies-10518.html.

[責任編輯:楊昀赟]
標簽: 歐洲   主權   債務   危機   政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