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指出,君子與普通人的區(qū)別在于君子能夠“不失赤子之心”,保持善良的本心(良心),普通人卻因后天影響,常常“放其良心”,丟失自己的仁德。而君子之所以不會喪失自己的“良心”,又因為君子具有自覺的道德理性,與圣人一樣懂得“心之同然”,即了解仁義道德對于人的本質(zhì)意義。
儒家在君子人格學(xué)說上的思想傳統(tǒng),源自孔孟。小人既指政治地位卑下者,亦指道德品質(zhì)低下者;而君子則既指政治地位高貴者,亦指道德品質(zhì)高尚者。但孟子指出,高貴地位之獲得與否,取決于外在的因素,非成就道德性君子所理應(yīng)關(guān)注的,故孔孟的“君子”說都側(cè)重道德層面論述君子人格。
孔子說“不知命,無以為君子”(《論語·堯曰》),指出一個君子要明確樹立主體意識,自己主宰自己的命運。但孔子也強調(diào)君子能否自己主宰自己的命運,取決于其是否能堅定高尚的道德??鬃诱f“君子去仁,惡乎成名”(《論語·里仁》),認為決定君子顯示其角色的本質(zhì)因素是仁德??鬃訌钠潢P(guān)于君子人格的本質(zhì)規(guī)定出發(fā),始終強調(diào)君子作為高尚的道德人格,其道德之高尚就高尚在:(1)“君子懷德”(《論語·里仁》);(2)“君子固窮”(《論語·衛(wèi)靈公》)。對君子之“懷德”,不能僅簡單地理解為君子具有道德,當更深一步地理解為:仁德對于君子來說是內(nèi)在的,因而君子“為仁由己”(《論語·顏淵》),其踐行仁德是自律的;君子之“固窮”,當更深地理解為:貧窮是伴隨君子而來、原本就有的生存狀況。君子既“懷德”,“義以為質(zhì)”(《論語·衛(wèi)靈公》),“義以為上”(《論語·陽貨》),則當“喻于義”(《論語·里仁》),自覺地以道義為擔(dān)當,而不必孳孳以求利,將改變自己的物質(zhì)生活狀況掛在心上。孟子以私淑孔子為榮,他說,仁德“非由外鑠我也”(《孟子·告子上》),用哲學(xué)語言深刻表達了孔子仁德內(nèi)在的思想;他又說“君子志于道”(《孟子·盡心上》),以更概括的語言表達了孔子“君子喻于義”(《論語·里仁》)、以道義為擔(dān)當?shù)乃枷?。較之“喻于義”,“志于道”的說法不僅要求君子在思想上明白擔(dān)當?shù)懒x對于君子的存在意義,而且進一步要求君子應(yīng)將擔(dān)當?shù)懒x作為志向來堅守,這反映了孟子承襲孔子“君子”說的基本思想傾向。
在孔子看來,正因為“君子懷德”,所以能“行己有恥”(《論語·子路》),將內(nèi)在的道德自覺,轉(zhuǎn)化為外在的道德自律。君子之道德自律,總而言之,可謂“立于禮”(《論語·泰伯》),或曰“克己復(fù)禮”(《論語·顏淵》)。所謂“復(fù)禮”,即依據(jù)“禮”踐行。
與孔子不同,孟子關(guān)于君子自律的道德準則強調(diào):第一,“聲聞過情,君子恥之”(《孟子·離婁下》)。這與孔子所謂“君子恥其言而過其行”(《論語·憲問》)相比,顯然是更強調(diào):對于君子的存在意義來說,知恥意識已超出了言行一致范疇,它屬于君子人格決不能缺失的自覺意識。孟子這樣強調(diào),其實是根源于他關(guān)于人就本質(zhì)講不能缺失羞恥意識之深刻認識,他認為“恥之于人大矣”(《孟子·盡心上》),將羞恥意識作為人之最重要的主體意識。第二,“君子莫大乎與人為善”(《孟子·公孫丑上》),強調(diào)對于君子最重要的就是做善事。君子所以要以助人為善作為最寶貴行事原則,是因為君子作為普通人的道德榜樣,其榜樣的力量就在于行善,如果助人為惡,就完全失去其榜樣的作用,從根本上失去其存在意義。第三,孟子說“君子遠庖廚也”(《孟子·梁惠王上》)??鬃又v仁愛,局限于就人群論仁愛的普遍價值,并沒有將對人的仁心推至禽獸。而孟子從“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孟子·公孫丑上》)的認識出發(fā),要求君子遠離廚房,以免聽到家禽被殺時的哀凄叫聲而于心不忍。君子不忍心聽家禽哀凄的叫聲,說明君子能夠做到將對于他人的仁愛“推恩”至其他的動物。第四,孟子說:“君子不亮,惡乎執(zhí)”(《孟子·告子下》),“亮”通“諒”,即誠信;君子的操守之所以要靠誠信來堅守,是因為君子“居仁由義”(《孟子·離婁上》)之內(nèi)在生命精神是靠誠信為人所理解,獲得客觀意義。
孔孟“君子”說有同亦有異,其同在于他們關(guān)于君子人格的本質(zhì)屬性,諸如君子懷德、君子固窮、君子志于道,有相同的認識;其異在于他們關(guān)于君子人格之表現(xiàn)特征的認識不盡相同。其同意味著孟子對孔子思想的繼承,其異則意味著孟子對孔子思想的發(fā)展。就孟子對孔子“君子”說的發(fā)展方面來看,其最有理論價值之處在于提出并回答了下面兩大問題:首先是君子何以本質(zhì)上異于常人??鬃右匀实聻榫痈镜滦裕缑献铀鶑娬{(diào)的,沒有仁,“非人也”(《孟子·公孫丑上》),仁德應(yīng)該是一切人固有的德性,不是君子獨有的德性。那么君子與普通人,在德性上的區(qū)別體現(xiàn)在何處?對這個問題,孟子指出,君子與普通人的區(qū)別在于君子能夠“不失赤子之心”(《孟子·離婁下》),保持善良的本心(良心),普通人卻因后天影響,常常“放其良心”(《孟子·告子上》),丟失自己的仁德。而君子之所以不會喪失自己的“良心”,又因為君子具有自覺的道德理性,與圣人一樣懂得“心之同然”(《孟子·告子上》),即了解仁義道德對于人的本質(zhì)意義。其次是君子應(yīng)該確立怎樣的主體意識。孔子除了指出君子當以仁為己任,對君子當立怎樣的主體意識,沒有再作具體的論述,孟子則不然,他一方面指出就主體意識而論,君子有別于常人之處體現(xiàn)在其認同仁德;另一方面他又再三強調(diào),君子“窮則獨善其身,達者兼善天下”(《孟子·盡心上》)、“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孟子·滕文公下》),對君子獨立的人格精神作出了具體的規(guī)定,以凸顯君子主體意識的獨特性。儒家君子人格所體現(xiàn)的道德為尚、功利為輕的生命精神,對于當今社會過度地崇尚功利價值,無疑是一種警醒。
(作者單位:蘇州大學(xué)哲學(xué)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