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風問題首先是語言問題,正確的語言學導向,將促成良好的文風。長期以來,社會對語言學知識的普及重視不夠,對語言學原理的認識存在一定的偏差,這不僅對學科的健康發(fā)展有不利的影響,更重要的是,對全社會良好學風的培育也是個重大的損失。
早在1951年,人民日報就曾發(fā)表社論《正確地使用祖國的語言,為語言的純潔和健康而斗爭》,為呂叔湘、朱德熙二位語言學家的《語法修辭講話》鳴鑼開道。這篇社論所倡導的語言的純潔性和規(guī)范化,實際上強調的就是文風問題,針對的是詞匯上濫用文言、土語和外來語,文理上不講究語法、修辭和邏輯,篇章結構上空話連篇、缺乏條理的問題。
60多年過去了,文風問題不斷出現(xiàn)新的情況,我國的語言學研究也取得了重大進展,但是在改進文風的倡導中,語言學者的缺位,卻是個不小的遺憾。在筆者看來,現(xiàn)代語言學的一些重要學術觀念,會對文風的走向起到積極的引領作用。
文風最為人們強調的是為什么人的問題,這是政治立場問題,也是語言立場問題。毛澤東同志曾說過:“共產黨員如果真想做宣傳,就要看對象,就要想一想自己的文章、演說、談話、寫字是給什么人看、給什么人聽的,否則就等于下決心不要人看,不要人聽。”這句話看似講的是政治立場,實則道出了深刻的學術原理。語言學家說:“語法是為適應他人心理表征的一種編碼形式。”你在組織一句話的時候,越是為聽者著想,傳遞信息效果就越好,越是忽視聽者,交際效果就會越差。說話寫文章,如果對象是與你熟識的小范圍的人,你們之間的交際信息壓力小,你當然可以選擇偏于典雅的、偏于通俗的等有特色的表達法;如果對象是廣大的受眾,你就要充分考慮到交際信息的強度,要盡量選用明白曉暢準確的語言形式,不能不負責任地一味“發(fā)揮個性”,說一些讓人聽不進去、聽不明白的話。某些干部“與新社會群體說話,說不上去;與困難群眾說話,說不下去;與青年學生說話,說不進去;與老同志說話,給頂了回去”,這就是交際效率失效的生動寫照。因此,說話為人著想,首先是一種科學的態(tài)度。
說話寫文章,該不該用俗語,該不該用套話,這也是個有講究的問題。俗語在語言學中屬于“習語”的一種,人說話是離不開習語的。國外有些語言學家相信人天生就有組織句法的能力,但是很多實驗觀察不支持這個假說,更可靠的觀察是,人們更多的是從習語中學習語言的。習語的表達,簡潔生動,一句“擼起袖子加油干”勝過多少古板的抽象語詞組合成的句子?認知語言學派認為,我們的語言是離不開隱喻式的語言的,它以具象化的生動形式,能最大限度地喚起人們的心理認同,其效應遠遠強于常規(guī)的語言表達。任何有創(chuàng)造力的語言形式都會造成強烈的效果,但效果好的形式又容易被模仿,成為反復使用的“套路”。其實,人們喜歡使用現(xiàn)成的成套路的語言形式,也是語言使用的一個最自然的現(xiàn)象,語言學上管這種相對固定的、整體帶有一種特殊意義的格式叫“構式”。習語和套話,雖說都是語言的“構式化”機制在起作用,但一個是以具象化的生動性增強表達效果,另一個卻是因抽象化的空洞感大大折損了信息量的傳達。
文風好不好,還有一個很直觀的形式特征,就是文句的韻律感和節(jié)奏感好不好。傳統(tǒng)的漢語寫作是很講究韻律之美的,古往今來傳世的佳句名篇大多是韻文,不過發(fā)展到近代,也顯現(xiàn)出文體死板的弊端。白話文運動興起后,立刻顯示出不拘一格、明白曉暢的新鮮活力,成為最具有表現(xiàn)力的自然文體。近百年過去,令人堪憂的是,在一些書面文體中,一些新的韻律束縛正在形成。尤其是公文中,盲目追求四字格式的用法愈演愈烈。這些四字格的詞語,不僅內容空洞,而且用得過多過濫,已經失去了具體問題的針對性,不僅不是漢語韻律風格的合理繼承,反倒成了令人厭煩的枯燥的外殼。語言的節(jié)奏感本來是語言美感的重要來源,但節(jié)奏過于死板就完全背離了語言的自然屬性。漢語最自然的節(jié)奏應該是單雙音節(jié)合理搭配、句子長度合理控制在十幾個字的格局,書面語體中既不使用少于四個音節(jié)的短句,也不宜使用一口氣讀不下來的大長句子。這里也有句法和語義方面的原理。一者,語言學家早就發(fā)現(xiàn),一般來說,一個小句不能承載過多的新的信息,往往是只有一個新的信息成分,這就決定了一個韻律上的小句不會過長;再者,漢語研究者越來越清楚地看到,漢語的基本句法結構是以“話題—說明”為基本結構,而不是像許多西方語言那樣以“主語—謂語”為基本結構的,“話題”不像英語“主語”那么簡短,“說明”不像英語“謂語”那么復雜,這就造成了漢語的自然表述總是在一種長短相當、節(jié)奏勻稱的總體韻律格局中運行。它不像許多西方語言那樣過多地受支配關系和從屬關系的制約,基本上是平鋪直敘,這也就是為什么人們說漢語“行云流水”。疊床架屋式的復雜句子結構讓人厭倦,根本原因是背離了漢語最自然的固有形式。
文風問題歸根到底是態(tài)度問題。毛澤東、鄧小平等老一輩革命家反復強調改進文風就是改進作風,習近平同志在《努力克服不良文風積極倡導優(yōu)良文風》的文章中,再次對文風問題做了系統(tǒng)而深入的論述。改進文風的方向是求真務實,過去我們強調較多的是深入生活、腳踏實地,在這里我們想進一步指出的是,學理也是“實地”的組成部分,遵從學理就是腳踏實地的務實態(tài)度。
(作者:張伯江,單位:中國社會科學院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