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總結十八大以來“全面深化改革取得重大突破”時,有一句“壓茬拓展改革廣度和深度”。把莊稼人常用的“壓茬”一詞用在這里,真是神來之筆,韻味無窮。顯然,這是習近平同志從當年艱苦的知青歲月中禪悟出來的改革方法論。
“茬”或“茬口”通常是指農民用鐮刀把高桿作物貼地面割斷后留下的根部。農民把同一塊農田里收獲之后再次播種叫作“壓茬”。在人類文明史上,中國古代稱為“農耕文明”,主要標志就是中國古人知道“壓茬”,或者說在千百年的“壓茬”中孕育了中華民族的農耕文明。對比起來,同時期的西方文明就不能這樣稱呼,因為古代西方人不會“壓茬”。公元八世紀,中國正處于大唐盛世。同時期的歐洲農業(yè)耕作制度發(fā)生了變革:由二圃制變成三圃制,即一塊農田,從今年種莊稼,明年閑置不種;到今年種莊稼,明年種綠肥作物,后年休耕,這樣既增產增效又恢復了地力。但不論是二圃制還是三圃制,都遠不及中國的“壓茬”耕作水平。“壓茬”耕作是在同一塊農田里不間斷地連年耕作,在氣候溫暖的南方一年種兩茬甚至種三茬。而且,中國古人知道壓茬耕作,比唐朝還要早上千年,秦漢以前壓茬耕作制度就完全成熟了。
那么,古代中國與歐洲的農業(yè)耕作制度為什么會有這樣的不同呢?答案在于是否掌握與恢復地力直接相關的糞肥技術。利用糞肥,是古代中國人化腐朽為神奇的獨門絕技。中國古代農民一年四季一天不落,有序收集人畜排泄物、草木灰以及各種枯枝爛葉,通稱積肥。正是因為中國古人掌握了糞肥技術,既獲得了潔凈的生活環(huán)境,有利于身心健康,又恢復增強了地力,提高了農田單位面積產量。而古代歐洲人因為不掌握糞肥技術,恢復地力單純依靠休耕,農田單位面積產量很低,生活環(huán)境也骯臟不堪,疾病流行。如今世界上東亞地區(qū)人多地少,而歐洲人少地多,正是兩個地區(qū)古代農業(yè)耕作制度不同造成的。
明白了“壓茬”耕作制度的技術含量和歷史價值之后,再來學習習近平同志所作的“壓茬拓展改革廣度和深度”論斷,對其神奇之處就能有所領悟。
其一,敢于“壓茬”,能夠“壓茬”,要對“地力”有充分的把握。中國有農諺:“莊稼是枝花,全靠肥當家。”農家肥是化腐朽為神奇之物,乃恢復和增強地力所必須。對于改革而言,腐朽的就是讓廣大人民群眾不滿的舊體制、舊文化等等,表現(xiàn)為種種的社會矛盾。所以,黨的十九大報告要求要繼承和發(fā)揚中華民族五千年優(yōu)秀文明成果,全面推進改革開放。這就是理論上的“壓茬”。再用施肥作比喻:對于當年當季的收獲來說,開犁播種時的施肥對增產效果最直接。所以,對于十九大之后的中國改革與發(fā)展來說,要取得預期效果,最直接的就是學好用好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
其二,“壓茬”講究總體謀劃,相互銜接。中國古人壓茬耕作,講究多種作物上茬與下茬之間的合理搭配,連種植業(yè)和養(yǎng)殖業(yè)的搭配也包含在內。比如,上茬種玉米之后下茬種大豆,既收獲油料,又能讓大豆根瘤菌自然增肥地力,還能夠為養(yǎng)豬養(yǎng)羊提供飼料,積攢更多的農家肥。所以,壓茬搞得好就事半功倍,搞不好就事倍功半。用這個原理指導改革,就是要求不同領域、部門的改革要相互銜接配合好。
其三,“壓茬”絕對要求“擼起袖子加油干”。壓茬耕作必須施肥,而且播種季節(jié)多個種植養(yǎng)殖項目同時并舉,環(huán)環(huán)相扣,絕對是累活兒臟活兒集中的時候。正是年復一年的不怕累不怕臟的壓茬耕作,養(yǎng)成了中國農民勤勞堅忍的性格,才有五谷豐登。如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國內國外、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tài)多種矛盾錯綜復雜,改革與發(fā)展機遇稍縱即逝。十九大之后,天時地利都已經具備,只要人和,大業(yè)必成。這里的人和,是實打實地干,容不得繁文縟節(jié)和慢條斯理,更容不得軟磨硬泡和躺倒不干。
“壓茬”飽含著智慧和汗水,古代中國靠壓茬耕作領先世界上千年??梢灶A見,中國在壓茬改革開放中奮力推進現(xiàn)代化進程,到2050年再次領先世界是必然的。
(作者為中共中央黨校經濟學部教授)
【參考文獻】
①習近平:《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新華網,2017年10月27日。
責編/陳楠 美編/楊玲玲
聲明:本文為人民論壇雜志社原創(chuàng)內容,任何單位或個人轉載請回復本微信號獲得授權,轉載時務必標明來源及作者,否則追究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