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色資源是我們黨艱辛而輝煌奮斗歷程的見證,是最寶貴的精神財富。2024年9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教育大會上強調,注重運用新時代偉大變革成功案例,充分發(fā)揮紅色資源育人功能,不斷拓展實踐育人和網絡育人的空間和陣地。我們要用好紅色資源,創(chuàng)新方式、手段,用紅色資源砥礪品格、鑄魂育人,鼓舞斗志、凝聚力量。
以黨建引領推進紅色文化的資源整合
基層黨組織是貫徹落實黨中央決策部署的“最后一公里”。要積極探索“黨建+”工作模式,以黨建引領實現紅色文化的資源整合。
一是聚焦紅色資源的內容整合。一方面,聚焦一個主題與不同方向,圍繞紅色資源這一鮮明主題,整合融入綠色生態(tài)資源、歷史文化資源以及區(qū)域特色文化資源,實現聯動開發(fā)。另一方面,將一個區(qū)域的紅色資源與綜合性旅游開發(fā)相結合,采取建立科學保護體系、開發(fā)特色產品、加大營銷力度、培養(yǎng)專業(yè)人才等措施進行資源整合。
二是注重紅色資源的功能整合,推進紅色文化育人與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教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的交融。一方面,著眼紅色資源與學術研究的育人合作,促進紅色資源育人的學理性闡釋與內涵式發(fā)展。講好紅色文化旅游資源背后的故事關鍵在于講清楚其道理所在,學術資源的融入將會為紅色資源的理論闡釋與實踐拓展提供創(chuàng)新視角與實踐啟發(fā)。另一方面,聚焦紅色資源與社區(qū)層面的育人合作,推進紅色資源進社區(qū),增強其普及性與傳播力。一些紅色資源通過與當地社區(qū)的協同聯動可以實現口耳相傳的擴散影響與輻射作用。上海音樂學院作為上海市“大思政課”重點建設高校,充分推進校園開放,集聚資源整合,構建以課堂空間、舞臺空間、書院空間、社會空間、網絡空間為主體的多樣化美育活動體系,整合思政小課堂與社會大課堂的力量資源,做到以美育人、以文化人,具有一定示范意義。
以多元技術豐富紅色資源育人的現實感知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探索文化和科技融合的有效機制,實現文化建設數字化賦能、信息化轉型,把文化資源優(yōu)勢轉化為文化發(fā)展優(yōu)勢”。靈活運用多元技術,開展參與式、體驗式、互動式等多樣化活動有助于豐富紅色資源育人的現實感知。
一是增強紅色資源沉浸式、互動性體驗,打破時空界限,采用設置動態(tài)雕塑展、口述史屏、互動小游戲等互動方式讓紅色資源“活起來”。
二是采用數字化表達方式推進紅色文化傳播,以先進科技賦能紅色文化傳播,讓紅色資源“響起來”。一方面,打造微博、微信、短視頻平臺等多位一體的傳播矩陣,創(chuàng)新傳播方式,擴大傳播力度。另一方面,采用動漫、微電影、實景游戲等形式讓紅色資源可觀可感可交互,增強互動效果。如中共一大紀念館與聯通聯合出品的“數字一大”元宇宙,以中共一大會址及上海各紅色遺址為基礎,形成人與物穿越山海、實與虛跨越時空,實現了紅色資源育人方式創(chuàng)新,打造了紅色文化傳播智慧新范本。
以評價機制增強紅色資源育人的實際效用
《中共中央關于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指出:“構建適應全媒體生產傳播工作機制和評價體系,推進主流媒體系統性變革。”考核評價機制往往發(fā)揮著重要作用。探索建立一套科學的評價機制,是增強紅色資源育人實際效用的重要保障,對推動思政課程改革創(chuàng)新、更好發(fā)揮紅色資源的育人功能具有重要意義。
一是要建立科學合理的評價內容。評價內容主要涉及紅色資源的創(chuàng)新利用、育人的效用發(fā)揮、育人對象的現實感知等,在育人主體方面可以設置價值導向、組織領導、資源管理等重點內容,在育人對象層面可以設置感官體驗、精神感悟、實踐導向等多方面內容。
二是構建多樣化的評價形式,注重結果評價與過程評價相結合、綜合評價與個性評價相結合、自我評價與外部評價相結合、線上評價與線下評價相結合。上海音樂學院打造“行走的音樂思政”品牌,把思政課堂設在排演現場、采風沿途、巡演路上,把黨支部建在劇組,構建“黨建思政引領-專業(yè)學科融通-藝術實踐應用-助力文藝事業(yè)”的有效機制,以多樣化的評價形式不斷嘗試用音樂為思政課插上“翅膀”。
《2019→2024:上音思政這五年》 來源:上海音樂學院官微
三是推進評價方法創(chuàng)新,借助數智技術深化過程性、互動性、體驗性評價,靈活采用思想匯報、集體研討、主題學習、實踐互動等多元評價機制,采取打卡集郵或探索解謎的情景故事設計,對完成度進行評價與激勵。由上海交通大學檔案文博管理中心聯合媒體與傳播學院聯合推出的校史類型作品《撥霧·尋光》,就是在這方面作出的積極嘗試。
紅色血脈是中國共產黨政治本色的集中體現,是新時代中國共產黨人的精神力量源泉。我們要用好紅色資源,賡續(xù)紅色血脈,凝聚起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磅礴力量。(作者:上海音樂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講師 王悅;上海交通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 魏崇輝)
本文系教育部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專項課題(A類)重點項目(尼山世界儒學中心/中國孔子基金會課題基金項目)“‘中國精神’的歷史淵源及其新時代新形態(tài)研究”(23JDTCA058)的階段性成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