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五堂譯
在馬克思的著作和文稿中,存在著關于危機的多重理論解釋。20世紀的馬克思主義者關于危機理論的研究最初集中在《資本論》第三卷和1864-1865年的手稿;后來,注意力轉向馬克思寫作于1861-1863年間的《剩余價值理論》;最后,《1857-1858年經(jīng)濟學手稿》進入人們的視野,至今它仍然是眾多學者解讀馬克思危機理論的主要文本依據(jù)。由此看來,從《資本論》開始,關于危機理論的討論逐步轉向較早的文本。隨著《馬克思恩格斯全集》(MEGA)的編輯出版,馬克思寫作于1860年代末到1870年代末的所有經(jīng)濟學文本和信件現(xiàn)在都可以看到,這些文獻使得我們能夠了解馬克思在1858年以后關于經(jīng)濟危機理論思考的演變歷程。
希望、經(jīng)歷與馬克思危機理論分析框架的轉變
在19世紀前半葉,周期性的經(jīng)濟危機成為資本主義的必然結果這一事實已經(jīng)很清楚。在《共產黨宣言》中,經(jīng)濟危機被看做對資本主義經(jīng)濟的威脅。1850年,馬克思在深入分析1848-1849年歐洲革命失敗的原因時,第一次認識到經(jīng)濟危機的政治意義。他認識到1847-1848年的經(jīng)濟危機是導致革命爆發(fā)的決定性原因。由此他得出如下結論:“新的革命只有在新的危機之后才有可能。但是新的革命的來臨象新的危機的來臨一樣是不可避免的。”在隨后的幾年中,馬克思熱切地期待著一次新的、更嚴重的經(jīng)濟危機的爆發(fā)。危機終于在1857年-1858年爆發(fā)了,而且這次危機在所有主要資本主義國家同時爆發(fā)。馬克思不僅在給《紐約每日論壇報》寫的多篇評論中對危機進行了敏銳的觀察分析,而且還試圖完成他計劃已久的《政治經(jīng)濟學批判》,其成果就是今天以《1858-1858年經(jīng)濟學手稿》(該文獻最初被冠以《政治經(jīng)濟學批判大綱》的名稱,學者們習慣上把它稱為“《大綱》”,本文以后也簡稱為《大綱》——譯者)為人所熟知的無標題的手稿。
在《大綱》中,馬克思預言經(jīng)濟危機將會不斷漫延,并像洪水一樣“泛濫”,就像他在信中所說的那樣。在較早的討論手稿結構的草稿中,馬克思把危機放在全部論述的結尾部分,在資本、世界市場、國家之后。馬克思把危機與資本主義制度的終結直接聯(lián)系起來:“危機。以交換價值為基礎的生產方式和社會形式的解體。”在所謂的《關于機器的片段》中,可以找到一個關于資本主義崩潰理論的提綱。隨著資本主義生產過程中科學技術應用的不斷增加,“由人本身完成的直接勞動”已不重要,重要的是“對人本身的一般生產力的占有”。由此馬克思得出一個影響廣泛的結論:“一旦直接形式的勞動不再是財富的巨大源泉,勞動時間就不再是,而且必然不再是財富的尺度,因而交換價值也不再是使用價值的尺度。群眾的剩余勞動不再是發(fā)展一般財富的條件,同樣,少數(shù)人的非勞動不再是發(fā)展人類頭腦的一般能力的條件。于是,以交換價值為基礎的生產便會崩潰”。
上述文字經(jīng)常被人引用,但沒有人思考過,《大綱》作為草稿性質的文獻,是否準確地反映了馬克思的觀點。例如,在《資本論》中,具體勞動與抽象勞動的區(qū)分被馬克思認為是“理解政治經(jīng)濟學的樞紐”,但在《大綱》中這兩個概念根本沒有出現(xiàn)。同樣,在《資本論》中,“直接形式的勞動”并不是財富的源泉。物質財富的源泉是具體的有用勞動和自然。在資本主義條件下,財富的社會性質或價值的實體是抽象勞動,至于抽象勞動源于生產過程當中耗費的勞動力,還是源于消耗掉的生產資料的價值轉移,這一點并不重要。如果抽象勞動依然是價值的實體,那么勞動時間不再成為價值尺度的原因就是不清楚的,“以交換價值為基礎的生產”必然崩潰的原因也是不清楚的。例如,當哈特和尼格里(Hardt and Negri)主張勞動不再是價值尺度時,他們所依據(jù)的并不是《資本論》中的價值理論,而是《大綱》當中一些模糊的表述。
在《資本論》第一卷闡述相對剩余價值這一概念時,馬克思間接地處理了《大綱》中的上述問題。他嘲弄了以下觀點:資本主義生產的現(xiàn)實對勞動決定價值的觀點提出了質疑。問題的關鍵在于,減少勞動時間是個別商品生產的要求——這也是《大綱》中崩潰理論的理論基礎。
1857年-1858年的經(jīng)濟危機很快就過去了,無論從經(jīng)濟層面,還是從政治層面看,它都沒有形成馬克思所期望的足以動搖資本主義制度的條件。資本主義經(jīng)濟從危機中擺脫出來并且得到了加強,沒有一個地方發(fā)生革命運動。這一經(jīng)歷反映在馬克思的理論發(fā)展中:1857年-1858年之后,馬克思不再堅持資本主義經(jīng)濟最終崩潰的理論,也不再把危機與革命直接聯(lián)系起來。
從1857年開始,馬克思陸續(xù)寫作了3部內容豐富的經(jīng)濟學手稿。在《1857-1857年經(jīng)濟學手稿》之后,是《1861-1863年經(jīng)濟學手稿》(其中包括了《剩余價值理論》)和《1863-1865年經(jīng)濟學手稿》(它和其他一些材料被恩格斯用作編輯《資本論》第三卷的底稿)。在MEGA中,這三部手稿被冠以“《資本論》的三個草稿”的名稱全部出版。但是這個廣為人知的名稱其實是有問題的:它暗示馬克思的研究思路具有連續(xù)性,從而掩蓋了馬克思理論分析框架的轉換。
《大綱》的一個結果是于《<政治經(jīng)濟學批判>導言》的序言中宣布的“六冊計劃”(資本、土地所有制、雇傭勞動、國家、對外貿易、世界市場)。第一分冊的主要內容是“資本一般”與“許多資本的競爭”。在競爭這一現(xiàn)象層面上顯現(xiàn)出來的各種形式的資本將在“資本一般”這一部分得到考察,后者是對所有觀察到的個別資本和特殊資本的抽象。在《1861-1863年經(jīng)濟學手稿》中,馬克思試圖按照這一思路展開研究,并對危機理論進行了新的思考。危機不再被看做是資本主義生產方式解體的指示器,而是與這種生產方式相始終的、完全正常的伴隨物,是對“全部矛盾的強行糾正。”這樣,危機理論就不再構成全部論證的終點,而是在不同層次的論述中對危機的具體情況進行的具體分析。馬克思對此作了綱領性的陳述:“世界市場危機必須看作資產階級經(jīng)濟一切矛盾的現(xiàn)實綜合和強制平衡。因此,在這些危機中綜合起來的各個因素,必然在資產階級經(jīng)濟的每一個領域中出現(xiàn)并得到闡明。我們越是深入地研究這種經(jīng)濟,一方面,這個矛盾的越來越新的規(guī)定就必然被闡明,另一方面,這個矛盾的比較抽象的形式會再現(xiàn)并包含在它的比較具體的形式中這一點,也必然被說明。”
在寫作《1861-1863年經(jīng)濟學手稿》期間,馬克思遇到兩個難題:(1)六冊計劃過于龐雜,他不可能全部完成。于是馬克思宣布把它的研究限制在資本這一冊。最后,他打算設法找時間完成關于國家這一冊,但這一工作只能由別人在他的基礎上來完成了。(2)“資本一般”與“競爭”之間的嚴格區(qū)分無法進行,而且對于馬克思現(xiàn)在計劃中的關于資本的分冊而言,“資本一般”變得不再重要。從1857年到1863年,無論是在自己的手稿中,還是給他人的信中,馬克思在討論到計劃中的著作的結構時,經(jīng)常提到“資本一般”。但是1863年夏天之后,這一概念就再也見不到了。
因此,我們不能把三個草稿視作為《資本論》最終版本而進行的寫作,而應把它們分為兩個不同的計劃:1857年至1863年的計劃是6分冊的《政治經(jīng)濟學批判》;1863年之后,是4卷的《資本論》(3卷“理論”和1卷學說史)。1861-1863年的兩個草稿是根據(jù)原來的6分冊《政治經(jīng)濟學批判》的計劃,為資本分冊而寫的,而1863-1865年的草稿則是為4卷本的《資本論》中的前3卷(理論部分)準備的第一個草稿。如果我們仔細考察《1863年-1865年經(jīng)濟學手稿》,就會清楚,“不僅資本一般”概念消失了,而且其論述結構也與此前的資本一般與競爭相對立的思路不再一致了。在該手稿中,個別資本與社會總資本的關系成為內容的中心,它根據(jù)資本生產過程、流通過程、以及生產過程和流通過程統(tǒng)一的作為整體的資本主義生產等不同層次的抽象,對資本進行考察。在其中,資本、雇傭勞動、土地所有制之間的嚴格區(qū)分也不復存在。在新的概念化了的《資本論》中,可以找到馬克思此前計劃的土地所有制和雇傭勞動兩個分冊的理論基礎,所有保留下來的內容都是前面提到的計劃專門研究的結果??偟恼f來,《資本論》與6個分冊計劃中的前3冊的內容是一致的,只不過是在一個修改過的理論框架中。關于學說史的寫作計劃也被修改,一部作為整體的經(jīng)濟學說史取代了原來打算在資本分冊中完成的個別專題的歷史。這里原計劃的二者分開也無法實現(xiàn)了。新計劃的《資本論》的第一個草稿是《1863-1865年經(jīng)濟學手稿》。1867年-1868年,《資本論》第一卷第一次印刷出版,1868年-1870年完成的《手稿II》是為《資本論》第二卷準備的。在同一時期完成的還有為《資本論》第二卷和第三卷寫作的一個較小的手稿。所有這些構成了《資本論》的第二個草稿(1866-1871)。寫作于1871年末和1881年間的手稿構成了《資本論》的第三個草稿,包括1872年-1873年完成的《資本論》第一卷德文第二版(在第一版基礎上有很大修改)和1872-1875年的《資本論》第一卷法文版(有更多修改)。因此,我們把馬克思的寫作過程劃分為兩個計劃,總共包括5個草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