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xiàn)有體制下學術(shù)研究不是貧家子弟做的
鳳凰網(wǎng)文化:歷史問題四個字,足以解釋一切嗎?
施愛東:不是足以解釋一切,而是它真的是會出現(xiàn)這些問題。歷史長的單位都是講資歷的單位,資歷為什么會成為一個很重要的東西,因為你只有拿年齡跟資歷這種標準出來說話,才能夠平衡各方面的矛盾,你要是說學術(shù)水平,那就很麻煩,大家會吵得不亦樂乎,什么叫做好的學術(shù)水平?不同專業(yè)如何比較?對吧?這個就非常麻煩。我舉一個簡單的例子,比如說社科院文學所,你的正高只能占百分之幾十,副高占百分之幾十,像一個金字塔,這個指標是額定的,但事實上我們這里的水平整體都是偏高的,能夠來到這里的人,大部分水平都是很不錯的。換到一個普通高校,可能比例也是相近的這個比例,可是,很可能他們那里的做得比較好的學者,只是跟我們這里一個普通學者相當,資歷要求也沒這么長,那么,這個學者放在社科院可能就得拖上很長時間才能評上職稱,但如果在普通高校就會容易得多。在我們這里,金字塔底層的一個學者,如果放在外地的話,比如說與他同資歷的同學,分到外地高校去了,他可能是那個高校的骨干科研力量,但在我們這里只能墊底。
其實,做學術(shù)是注定了貧窮寂寞的。第一,發(fā)不了財;第二,出不了名,尤其是得不到當世名聲。做學術(shù)是注定貧窮的,真正的學術(shù)研究,艱深的學術(shù)研究一定不是大眾所能理解的。多數(shù)學者在生前都很難獲得認可,不是說完全不能獲得認可,而是非常困難,張暉如果不是去世,許多人也不可能了解有這么優(yōu)秀的一個學者。而且,對于學術(shù)成果,尤其前沿學術(shù)成果的理解,往往是嚴重滯后的,許多很好的學者,往往在出成果的當時,尤其是他做出最好成績的年齡段是得不到認可的。
所以說,學術(shù)研究真的不是貧家子弟做的,這是我今天要說的最重要的一個觀點。我知道這句話如果說出去,許多人會恨不得打死我。其實我自己也是貧家子弟,當我意識到貧家子弟不適宜做學問的時候,其實我已經(jīng)沒有退路了,碩士畢業(yè)的時候,我有很多路可走的時候,我選擇了學問,當我不斷地做下去的時候,當我意識到學問不是我的最佳選擇的時候,我已經(jīng)沒有退路了,所以我只能夠說,這句話是說給還未選擇學問之路的貧家子弟聽的。
鳳凰網(wǎng)文化:后悔嗎?
施愛東:后悔,但是后悔對于我來說沒什么實際意義。我已經(jīng)沒有退路,我只能夠勉力前行。幾年前我們研究室曾經(jīng)討論過是否將一個博士生留在室里,我雖然不反對,但也沒有表態(tài)支持,我是持保留態(tài)度的。為什么?因為他是貧家子弟,我知道他很努力,也是一個非常不錯的、很優(yōu)秀的小伙子,但是因為他太窮了,留在我們單位不合適,我們社科院的工資是很低的,而他的父母又是農(nóng)村的,不僅無法支持他持續(xù)地做學問,可能還指望他讀了這么多年書,將來能賺錢補貼點家用呢??墒牵绻粼谖覀冞@里,他會非常艱難,他將來要面臨娶妻生子,他要在北京買房,而我們社科院待遇根本不足以負擔他這些需求。但問題是,他本人又很愿意留在我們這個所謂的最高端的學術(shù)機構(gòu),你想想,誰不愿意把自己留在最高端的學術(shù)機構(gòu)呢?但是就算把他留下來了,他以后怎么辦?他的生活怎么辦?當時我為什么持保留意見,因為我認為他留在我們單位,于他,于我們,都沒有什么好處。
為什么對我們也沒什么好處呢?我當時說了一句特別難聽的話,我說,你如果留在社科院,注定了不可能有什么大成就,無論你多聰明多出色多努力,因為你面對的生活壓力是這么大,你這樣一種生活壓力,你不可能不去面對,你所面對的生活壓力比你所面對學術(shù)壓力更大、更迫切、更實際,你必須要去投入大量的精力面對生活的困境,你無法全心全意赴在學術(shù)研究上。
可是,這么優(yōu)秀的小伙子,他這么努力,這么多年好不容易走到這一步,如果因為他家窮,你就拒絕他留在這里工作,這也太殘酷了,社會不能如此不公吧?我如果因為這事反對他留下來,我良心上過不去,我不能這么干。所以,我只能保持一種默許的狀態(tài),隨大流表態(tài),既不出言相助,也不反對阻撓。
許多大學生意識不到這一點,大學期間,反正你是學生,我也是學生,都由家里供著,大家的精力都放在學習上面,可能我比你更優(yōu)秀,可是,當我們出來之后,走向社會之后,你的家庭條件很優(yōu)越,而我的家庭條件非常的清貧,這時,我們面對的壓力就完全不一樣了,你的家里還可以繼續(xù)對你進行投入,而我的家里可能還需要我來回報,于是,我們可以投入到學術(shù)研究中的時間和精力就很不一樣了。你想想,這樣一下來,若干年后,未來你的成就肯定會遠遠大過我,這是貧家子弟沒辦法回避的一個問題。
許多貧民子弟都會指望通過學而優(yōu)則仕,通過讀書來改變命運,那也得看你讀的是什么專業(yè),將來從事什么工作,像我們這種專業(yè),這種單位,想要改變家庭的命運是不可能的。所以我說,貧家子弟如果想通過讀書改變命運,最好不要選擇做學問,尤其是不能選擇我們這種寂寞的學問,那樣會拖累整個家庭的。
鳳凰網(wǎng)文化:國家更多資金投入不太現(xiàn)實?
楊早:如果前提設(shè)定目前這種體制為一個不變量,我贊同愛東的話,貧家子弟在這個體制下,他很難做得下去。那么做學問要不要這種保障?這是很多人會提出質(zhì)疑的地方。為什么你們就好像需要比別人更多的保障?還有人拿底層說事兒:你看人家農(nóng)民工不是更苦嗎,還有北漂不是更苦?我這里想說一下,這個東西不太一樣,因為學術(shù)是比較特殊的工種。特殊在于,第一,它是一個比較長期的活兒,而且它的結(jié)果不確定,你并不見得我做那么多時間,我就一定能出這個成績,而且很可能你對自己要求越高,你想做的越大,他出來的結(jié)果也不是可以拿計件來衡量的。昨天還在討論一個事,說書按照印張賣是很可笑的,你那是在賣紙。各個領(lǐng)域里面的經(jīng)典著作,可能只有十來萬字,甚至幾萬字,但足以不朽,也有很多大部頭,一點兒用都沒有,但是在賣的時候,定價也好,稿費也好,版稅也好,顯然都是厚的那個占便宜,包括你去報課題,也是厚的看上去比較好看。這就出現(xiàn)了一個巨大的反差,就變成說你如果自我要求越高,寫的越精粹,你最后的回報會越少,在這種情況下,我覺得學問需要有一個外來的支撐。我昨天看魯迅書信,魯迅后來從廣州到上海以后,他一直很想回北平去做幾年學問,把他想寫的中國文學史寫完,因為北平的材料比較全,這個環(huán)境也比較舒服,但是魯迅回北平又不愿意再去教書,那就麻煩了,他收入從哪里來?魯迅最后沒有回北平,很大程度是因為他沒辦法得到和上海一樣的收入,所以他只好留在上海。所以我們要明確一點,做學問是需要一定的物質(zhì)保障的,但是在目前這種情況下,又變成了越是真正做學問的人,他得到的物質(zhì)保障會越弱。國家提供的資源不是沒有,但是資源的目前傾斜方向是有大問題的,這個資源的流向是不對的,不管是職稱還是課題,它的流向絕對不對,如果保持這樣的流向方式,那就是愛東說的話,貧家子弟不太可能做出好學問,做出來對自己傷害也很大。
我們這代學者等不來良好的制度設(shè)計
鳳凰網(wǎng)文化:其實肯定不是第一次在媒體這么講,有效嗎?
楊早:很難,比如我們剛才說資源流動就有問題,資源如何流動,比如如何向張暉這樣的人傾斜,這就變成了一個制度設(shè)計的問題了,但這個制度設(shè)計非常困難。
鳳凰網(wǎng)文化:什么在妨礙?
施愛東:我覺得這個要從根本上改變,目前來說確實也很難。
鳳凰網(wǎng)文化:這一代學者會等到嗎?
楊早:我覺得等不到,它有一個前提,它不是說國家的問題,國家可以設(shè)置很多制度,事實上現(xiàn)在國家設(shè)立了很多制度來防止你亂用錢,甚至有的時候跟防賊差不多,所以變成了很多人申請到了項目,也不見得幸福,他要花很多的時間去設(shè)計怎么去用這個錢,有時比拿不到項目還糟糕。
鳳凰網(wǎng)文化:再讓你們做你們最不擅長的事兒。
楊早:這個是全世界都有的。我記得有一個哈佛出來的教授,后來跑去做電視了,他的說法就是:我才不要再為了幾百美元去報銷一堆單子,現(xiàn)在我想怎么用怎么用。學術(shù)經(jīng)費確實需要有一個控制,但是這個控制也應(yīng)該有合理的流向,學界自己要建立一個學術(shù)共同體來對研究的成果進行評價與導引。有時候民間的學術(shù)基金會也能起到這個作用。
人才流動是建立起學科共同體的前提
鳳凰網(wǎng)文化:為什么在內(nèi)部沒有建立起學科共同體?
施愛東:其實我覺得國外有一些做法,其實是中國可以借鑒。有些東西可能是我們的人事制度本身造成的,我們往往是一個人一進來一個單位,就永遠在一個單位,比如說我舉一個例子,我們文學院現(xiàn)在需要進新人,我們面對的是一些剛剛博士畢業(yè)的一些學生,你現(xiàn)在只能夠?qū)λヮA(yù)判,他有沒有未來?他將來能不能做好學問?但這種判斷往往不一定能夠準確的。如果你判斷錯了,假設(shè)就像剛才說了,學術(shù)是需要給他一個一定的物質(zhì)保障,讓他來做的,我給了你優(yōu)厚的物質(zhì)保障你就能做的出來嗎?你如果做不出來,社會也會罵,我花這么多錢,我養(yǎng)你們這么一堆廢物干什么呢?對不對?這也是一個問題,所以我覺得人才的流動才是一個最根本的問題,有些人,我覺得一些好的苗子,你可以先到一些二流,甚至三流的學校,如果你做得好,你們先到那里改善你自己的生活,傳播你的知識,適當?shù)臅r候,如果你慢慢拔尖了,我再從外地選拔那些好的人,來到更高級的單位,比如說社科院文學所,我在這個所給你一個比較優(yōu)厚的條件,而我的選拔機制是比較嚴格的。但是我們現(xiàn)在不是這樣,我們都是直接進學生,一進來就是一輩子,做得好做不好你都在這呆著。
楊早:可是這里又會出現(xiàn)的問題是,你敢離開北京,你還回得來嗎?而且你往往離開是一個人,你回來就得是三個人,你回得來嗎?所以誰都不敢輕易離開,都要先搶,要卡位。人才的流動受到限制,包括戶口的限制,包括檔案,捏著你檔案不放。
鳳凰網(wǎng)文化:這就涉及到戶籍制度。
楊早:對,整個一系列的流程都會限制你,使得你舉步維艱。
鳳凰網(wǎng)文化:而且這種國內(nèi)學術(shù)氛圍的地域差異非常大。
楊早:現(xiàn)在中國的情況就是學術(shù)資源非常不平均,這些年不但沒有好轉(zhuǎn),感覺還在更加地惡化集中。我覺得這也特別像北漂上漂的問題,你說你不想當北漂上漂,要逃離北上廣,你回家,更糟糕,因為那里都在拼爹,你又沒爹可拼。于是就成了“回不去的故鄉(xiāng)”和“離不開的北上廣”,學術(shù)界其實情況差不多,你不留在這里,說實話,以很多地方高校的氛圍,學問會更加做不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