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一零一,幸福你一生。”這是每一個一零一人都熟知的一句話,也是每一個一零一人發(fā)自內心的感受。我在北京一零一中從教15年了,從一開始對學校的陌生,到后來的熟悉、融入,如今對她深入靈魂的熱愛。一零一中,是我敬業(yè)、樂業(yè)的家園,我從中體會出生活的價值,人生的趣味。
我從以下三個方面,對自己的教育實踐做一回顧,誡勉自己,求教大家。
一、志于道
愛是教育的靈魂。我認為,教師職業(yè)的美只發(fā)生在那些鐘情于這一職業(yè)的教師身上,惟有他們才會從職業(yè)中體驗到心醉神迷、物我同一的強烈感受,也惟有他們才會在這種心曠神怡的愉悅中領悟教師生命的創(chuàng)造。自1984年大學畢業(yè),走上教師這一崗位,倏忽間37個春秋過去了。37年來,我追求正道,執(zhí)守道德,關愛學生,酷愛語文教育事業(yè),堅守三尺講臺,語文教學已經成為我生命中重要組成部分。我要求自己,不僅做“經師”,更要做“人師”,把“立德樹人”作為根本目標,做有靈魂的教育,培養(yǎng)學生的健全人格,始終把培育未來卓越的擔當人才作為一個教育者崇高的職業(yè)追求。37年來,我從葉圣陶、朱自清、夏丏尊、陶行知等大師著作中汲取營養(yǎng);我深受于漪、錢夢龍、章熊、饒杰騰、吳心田、寧鴻彬等前輩教育思想的影響,不斷提高自己的師德修養(yǎng)。
先師孔子曾說:“有教無類。”也就是師者不分貧富、貴賤、智愚、賢不肖,都一視同仁,加以教誨。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也有教訓:“培養(yǎng)教育人和種花木一樣,首先要認識花木的特點,區(qū)別不同情況給以施肥、澆水和培養(yǎng)教育,這叫‘因材施教’。”基于對教育理念的清醒認識,在平時的教學實踐中,我對學生平等相待,尊重個性,關注差異,“各其其性”。我認為,無論升學競爭多么激烈,學生的生命健康不能超越,學生的人格尊嚴不能超越,學生智力上的個性差異不能超越。學生的潛力是無限的,但學生當下的能力是有限的,教師要為學生的一生發(fā)展奠定堅實基礎。教師的天職就是奉獻,教師一個肩膀擔負著學生的今天,一個肩膀擔負著民族的明天。今天的教育質量,就是明天的國民素質。
二、依于仁
什么是仁?孟子曰:“仁也者,人也。”謂能行仁恩者人也。對此,梁啟超先生解釋說,人格完成就叫做“仁”??鬃诱佌伣虒W生做人的基準——“仁者愛人”,有此仁愛之心,便能成就一個有高尚道德的人。但我們知道,人格不是單獨一個人可以表現(xiàn)的,要從人與人的關系上看出來。從這一意義上說,教師僅有淵博的知識是不夠的,還應有一顆博大寬厚的仁愛之心,“用生命點燃生命”,微笑著欣賞自己的學生,悄然傾聽每一個生命的心聲。總而言之,師者應以自己高尚的人格感召學生,與學生交感互發(fā),引導學生德行向善,人性求美,是為“仁者”。多年的教學實踐證明,要想成為學生神圣記憶的閃光的瞬間,教師必須依倚仁愛。
張新村老師
眾所周知,教師的工作是塑造美好善良的靈魂。契訶夫曾說,人的一切都應該是美的,臉龐、衣裳、心靈和思想。我在一零一中從教的這些年里,深深感到,從此屆學生到彼屆學生,朝夕相處都是一群可愛而美麗的人。這得益于一零一中美好的環(huán)境。這里山水相映,亭榭成趣,楊柳依依,鳥語花香,優(yōu)美的自然景色涵養(yǎng)了一零一中師生美好的性情,開闊了師生的視野和心胸。同時,在我看來,教師作為學生學習的組織者、指導者和促進者,其中所起的作用功不可沒。多年來,我秉持“大語文”的教育理念,課堂與課外融通,開展豐富多彩的語文實踐活動,比如戲劇節(jié)、詩歌朗誦會、經典讀書會等。在文學的場域里,以文育人,涵養(yǎng)仁德,培育學生的悲憫情懷,塑造學生的美好人格。往屆畢業(yè)的學生在回憶自己的高中生活時會有這樣的心聲表達,除了學校自由開闊的氛圍,老師帶給我們的影響也是深遠的。在一零一中,語文老師帶給我們的不僅是客觀知識和技巧方法,更重要是同情心的建立以及人文素養(yǎng)的提升。
三、敬其業(yè)
“敬者,主一無適之謂。”(朱熹)凡做一件事,便忠于一件事,將全副精力集中到此事上,一點不旁騖,便是敬。業(yè)有什么可敬?為什么該敬呢?因為我們從事的教育事業(yè),關系到國家的未來,民族的希望,是神圣而崇高的,而教師肩負著為祖國培養(yǎng)合格的建設者和接班人的偉大使命,這就要求教師全心全意投身其中,忠實履行育人職責,如孔子所言,素其位而行,不愿乎其外。此之謂敬事其業(yè)。
從教37年,我虛心向同輩中的教學名師學習,從程翔、程紅兵、李鎮(zhèn)西、李衛(wèi)東等老師身上汲取教育的智慧,感受他們的德行。程翔等老師的教育理念對我的影響很大。我的教育格言是:培養(yǎng)學生具有獨立人格,不迷信教師,不迷信課本,不迷信權威;每個生命的成長、發(fā)展都應得到尊重,并最終指向真正的完成——人的價值的實現(xiàn)。
我要求自己“不做教書匠,要做學者型教師”。37年來,我對語文教學藝術進行了深入研究,科學性和藝術性,理論與實踐相結合,一直是我的教學追求。我的語文教學重基礎、重能力,學生均有明顯收獲。我的課堂教學具有趣味性、知識性、學術性和藝術性,深受學生喜愛。我在以下三個方面對學生的語文學習產生了深刻影響并取得了顯著成效:一是培養(yǎng)學生熱愛和敬畏母語的感情,使學生深深懂得母語是精神家園,學不好母語就找不到回家的路;二是培養(yǎng)學生正確運用母語的實用能力,在聽、說、讀、寫諸方面打下扎實基礎,為將來的工作和學習奠基;三是對學生的精神、心靈和思想產生積極影響,使他們具有美好人性。
近十年來,我送走了七屆高三畢業(yè)生,我所教的班級大多數(shù)同學考入理想的大學,單是2012年和2018年所任教的班級就有40余人考入北大、清華,有的還考進了國外名牌大學。我的學生很多已成為國家建設的實踐者、創(chuàng)造者,他們的成長中包含著我的一份汗水。我的教育工作也得到了學生、家長和社會的充分肯定,2011年我被評為“全國百佳語文教師”; 2015年被評為北京市中語會理事;2018年和2021年分別被評為北京市中學骨干教師;先后多次榮獲學校教學的最高獎“金邦獎”。
此外,在學術方面,我做了一些有益的探索。多年來,我不斷汲取傳統(tǒng)教育的營養(yǎng),學習當代教育的先進理念,對閱讀教學、寫作教學進行了比較深入的研究,提出了自己的教學觀點。另外,在學科基地建設等方面,我也發(fā)揮了積極作用。
2016年9月,我校語文組獲得海淀區(qū)教委頒發(fā)的“海淀區(qū)語文學科教研基地”獎牌,我主持了該基地的建設工作,并承擔了核心工作。在學科基地的建設過程中,我與老師們一道,守正出新,踏踏實實地研究教學中存在的真問題。在課程建設、教材編寫、教師培養(yǎng)、學科發(fā)展等方面都形成了較為完備的體系,形成了自己的特色。我工作的基本思路是,以“學科基地”為依托,以項目研究為引領,全面提升語文教育質量。
2014年10月至今,我已連續(xù)六年擔任全國中學生朗誦大會的秘書長,為活動的發(fā)展,品質的提升,起到了推動作用。此活動產生了良好的社會效益,充分體現(xiàn)了“立德樹人”的教育思想,對傳承中國傳統(tǒng)文化,弘揚偉大新時代精神起到了積極的作用。
今天,我們生活在一個變革的時代,面臨很多困難和挑戰(zhàn)。廣大教師應以怎樣的精神風貌獻身國家的教育事業(yè)。對此,習近平總書記為我們指明了方向。習總書記希望廣大教師做好學生的引路人,與學生共同成長。要求我們做“四有”教師: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實學識,有仁愛之心。我要朝著這個目標和方向不斷進取——志于道,依于仁,敬其業(yè)。
(作者為北京一零一中語文市級骨干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