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理生活污水,重在提升處理能力
烏江流域內縣級以上城市實現(xiàn)污水處理設施全覆蓋,日均污水處理能力達340萬噸
地上鳥語花香、游人眾多;地下管網密布、水流涌動……走進貴陽市南明河東岸的青山再生水廠活水景觀公園,很難想象腳下竟“藏”著一座再生水廠。作為貴州省第一座全下沉式污水處理設施,青山再生水廠日處理污水規(guī)模5萬噸,每年可向南明河補充生態(tài)景觀水約1850萬噸。
天蒙蒙亮,82歲的白承揚就來到活水景觀公園,與伙伴們一同做起舒展拉伸運動。“這里水清樹綠、空氣清新,與小區(qū)一街之隔,是家門口晨練的好去處。”白承揚在南明河畔生活了大半輩子,但在幾年前,老人寧可繞遠路也不愿從南明河邊經過,家中臨河的那側窗戶常年緊閉。
南明河是烏江右岸的一級支流,全長185公里,流經貴陽市5個區(qū)縣,流域總人口達310萬。上世紀90年代,隨著城鎮(zhèn)化的快速推進,沿河兩岸有近百個生活污水排污口,每天向河中排入污水約45萬噸。“那時候,河水又淺又黑,還有臭味。”白承揚說。
貴陽市水務局供水及再生水處處長孫陽介紹,南明河生活污水治理之初,主要采取“上游沿途收集、下游集中處理”的末端治理模式,即在下游郊區(qū)建設一座污水處理廠,沿岸污水通過鋪設管網遠距離輸送處理,但淤積重、水體黑、臭味濃等問題在南明河流域依然存在。
緣何“久治難長清”?一方面,南明河缺水,生態(tài)基流量小,河流納污能力低。另一方面,貴陽主城區(qū)人口密度大,且屬于典型的喀斯特地貌,污水收集難、輸送難、施工難,管網建設和維護成本高,截污溝和末端處理廠長期超負荷運行,污水沿途滲漏、溢流現(xiàn)象時有發(fā)生。
參與南明河治理的上海交通大學環(huán)境科學與工程學院教授、國家水體污染控制與治理科技重大專項首席科學家孔海南建議:“能否化整為零,改下游集中處理為沿線分段處理?”